近年来,“月经贫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相关的捐赠、帮扶已显成效,可认知上的“月经羞耻”,依然在让偏远地区女孩的心理,蒙受巨大的影响。一个女孩第一次来例假“觉得自己生了大病要去世了写了遗书”,另一个女孩月经初潮被母亲冤枉成“和别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
如果说生理知识的缺乏,让山区女孩的青春期蒙上的一层阴影,那现实的诱惑,则是给女孩的成长增加了更多考验。
网络的覆盖带来了更多知识,却也让短视频侵占了山区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当记者问及女孩对未来自己的想象时,没有想到回答会是“当演员”,因为看了修复疤痕的视频,希望“长大要去把胎记、痣和疤一起弄掉”。
外出务工的美好想象,也让很多孩子生出辍学打工的想法。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山区老师竟然最怕放寒假。“大家都回来过年了,一些人爱显摆,小孩子没有什么辨别能力,觉得挣钱挺好,但不知道初中毕业出去务工,能做什么工作,现在跟孩子说,外面怎么辛苦或求职怎么难,他不相信的。”
而这一切,在作为“公益真探”到云南山区之前,我们从未有这样深刻的认知。我们也没有想过,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让每一个小细节都成了公益机构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公众筹款时,真的有人质疑我们的捐赠物资中为什么会有发箍,但我们调研的数据是,近30%的小学女生最喜欢里面的发箍。”机构负责人表示,曾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过一个投票,超80%的捐赠人认为偏远地区女孩最苦恼的是事情是月经羞耻和买不起卫生巾,但实际调研情况则是,近70%的受助女孩正在苦恼的是长胖长痘的容貌焦虑。
作为公益的参与者,做公益就是简单捐款吗?捐款之外,你真的理解受助人吗?当面对并不符合大众期待的“不完美受助人”时,还要持续资助吗?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你心里没有答案,这期视频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但更直接的做法就是和我们一样,参与“公益真探”,走上公益第一线,一起了解公益、监督公益,让“好事”做得更好。